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凈進口國。關于這一點,在美國能源情報署(EIA)對年底的統計數據經過整理和驗證后,就能得到確認。由于中國的單位GDP能耗高于全球任何其他國家,煉油產能和成品油的可用性仍然是該國政策制定工作的核心。
在千禧之交,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在謹慎考量之后發起號召,稱中國煉油業不僅要滿足國內對于成品油的需求,還要成為全球的煉油中心,對外出口成品油。
北美的煉油廠正在苦苦掙扎,而歐洲廠商的日子因可憐的利潤率更加難過,在這種情況下,新興市場的煉油廠不可阻擋地崛起了,其中以中國為先鋒,印度和中東緊隨其后。根據行業研究機構FGE提供的數據,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的煉油產能增長至每天1,270萬桶,比2012年增加了89萬桶。
在本月訪問上海的旅程中,我得以親身感受了中國強大的煉油能力。作為中國的金融之都,上海在煉油行業的產能以及規模方面足以讓很多國家汗顏。舉例來說,單上海浦東區的煉油產能就達到每天24萬桶。
途徑黃浦江的油輪默默地昭示著煉油業在上海的存在,而忙于欣賞這座城市瑰麗江景的游客很少注意到它們。興奮的市場評論人士會告訴你,在距離上海市核心區50公里的漕涇工業園,中石化計劃以一座更清潔的新型低碳煉油廠取代吱吱作響的老設施,使日產能達到40萬桶。
然而,市場之力為這種興奮潑了涼水。首先,中國國內隱含石油需求量的增長處于自199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增速只有1.6%,每天為980萬桶。成品油出口的潛力遭遇了類似的難題,地區需求正處于三年來的低點。其結果是,大多數行業調查將中國煉油廠的產能利用率評估為75-77%,而在2010年這一比例在82%左右。
這種認識已經導致數個煉油項目被推遲或擱置,因為中國兩大行業巨頭——中石化和中石油——都在進行重新審視和評估。舉例來說,中石油已經將其日產能20萬桶的昆明煉油廠投產日期推遲至2016年,而日產能40萬桶的揭陽煉油廠則被推遲至2017年。中石油的華北煉油廠原計劃在今年進行擴建,現在項目也被推遲到了明年。
包括殼牌(Shell)、英國石油(BP)和卡塔爾石油(Qatar Petroleum)在內的外國投資者同樣也裹足不前,因為證據表明成品油市場正在降溫。那么說來,狂歡結束了?不盡然。首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石油的母公司)和中石化的規模讓它們能夠把持中國成品油的整體供應,因為兩家公司加在一起大約占到了中國煉油產能的四分之三。
“此外,中石油和中石化都是大型國有企業,它們受益于強勢的市場地位、利潤豐厚的油氣勘探和生產業務,以及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穆迪公司(Moody’s)的副總裁兼高級信用評級主任胡凱(Kai Hu)如是說。
因此,穆迪認為,較之其他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比如鋼鐵和煤炭開采行業,由于價格大幅下跌,它們利潤微薄,甚至出現了虧損——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國其他煉油企業處于更有利的位置。
“另外,政府去年將成品油價格與原油價格更加緊密地關聯在一起,這一舉措加大了中石油和中石化煉油業務的利潤空間,為不斷下降的產能利用率提供了緩沖區。”胡凱補充道。
無可否認的是,根據穆迪預測,在2014年的剩余時間里,亞太地區的煉油毛利率將維持疲軟態勢。目前的毛利徘徊在每桶6美元上下,而在今年年初的幾個月里,新加坡煉油業的平均毛利曾低至每桶4.8美元。
不過,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要求汽油和柴油使用實現低硫排放,并且在2017年時執行相當于“歐5”的標準。這意味著,對升級煉油廠的投資將會繼續進行下去。多功能性是另一個因素,因為技術相對較新的中國煉油廠能夠加工不同類型的原油。北京和上海煉油廠的產品已經能夠達到歐5標準,它們正繼續調整其產品組合以響應終端用戶的需求。
行業數據還顯示,中國煉油廠正在增加其出口量,以緩解國內供應積聚的問題。畢竟,中國的煉油產能在附近國家和地區無可匹敵,尤其是在對成品油需求強勁的中南半島。
不要忘了,評級機構對石油和天然氣綜合企業的評級一般要高于上游或下游的獨立企業。在擁有政府支持和高利潤上游業務的情況下,中石油和中石化——它們已經能夠代表中國的煉油業——沒有什么可擔心的,為行業經濟活動保留了一個急需的增長。總的來說,FGE預期,中國煉油業的產能增長將繼續超過國內需求的增長。
因此,說中國煉油業的狂歡已經結束,這在我聽來并不確切。也許,“狂歡者正稍作休息”這個說法更適合描述當前的形勢。
|